什么是忠孝?
▎思「孝」
今天在墓园望着墙上的文字。其中有一行,是这样写:
百行万善孝为先
福禄皆由孝字得
我停下脚步,细品这句话,仿佛听见,上一代人 👉 下一代人的叮咛:孝 = 积福之根 + 做人之本。
我不禁在想:作为一名华人基督徒,我们该怎么来理解孝呢?
#华人文化中的孝
孔子说:如果一个人不会孝顺父母,那他不会有其他好品德。所以教育他的第一步就是先教他学会孝顺 (《孝经》开宗明义章)
后来,还有一个古人,名叫许慎,他说:孝 👉「老」在上 ,「子」在下。
所以,什么是孝?就是「孩子」接过使命,承担起照顾 & 尊敬「老人」的责任。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对「孝」最具代表性的权威释义之一。
但,你有没有发现?其实在华人文化中,「孝」常常不是单独出现的,而是常常与另一个字:忠连在一起。
比如说:你分手时,最爱听的疗愈情歌,动力火车的~「忠孝」东路走9遍(误)
问题来了,为啥这两个字忠孝总是成双成对,出现在我们的文化中?
#忠孝的由来
其实,忠孝一体的观念,最早也是孔子提出来的。他在《孝经·开宗明义章》的下半句,这样说:孝顺的开始,是先好好侍奉父母。然后,是忠心服侍国家(君主)。最后,才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。
这原本是3层递进的顺序:先孝亲 ➡ 再忠君 ➡ 最后才立身
但是,在皇权的政治形态下,这样的顺序,被重组了。尤其到了汉章帝(75-88 A.D.)的时期,他提倡:「孝」这种事对君王和对父亲,都是一样的道理。于是,原本先孝后忠的关系,变成了
「忠」=「孝」
「君」=「父」
「国」=「家」
最后干脆不演了,直接说:君王=你的父母。
这会衍生出什么问题?
当忠 vs孝有冲突,无法两全时,该怎么办?
答案在一个关键的概念:十恶不赦
十恶不赦是古代皇权法律的核心,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法律(550-577A.D.)。我帮你简单捋一捋,所谓十恶,排在最前面的3名都是针对皇帝 & 皇权不忠,不孝,反而排在第4 & 第7。
所以,古代法律早就定下了顺序:忠孝不能两全者当以忠为上。
岳飞,你绝对不陌生的英雄好汉。在他母亲去世时,本该要尽孝道,守丧3年,但却被皇帝强制召回继续领兵,在前线作战。你看,这就是忠 > 孝,国家(皇帝)优先。
#写在最后:
作为一名华人「基督徒」我们该怎么来理解,信仰中的忠孝呢?或许,我们更应该这样问:谁是我们的父?谁又是我们真正的主?
你们作儿女的,要在主里 听从父母,这是理所当然的(弗6:1)
请注意,不是要听从父母,而是说: 在主里听从父母。
也就是说:孝顺,绝对重要。但是,当顺服父母会违背神的旨意时,基督徒的忠诚必须归向神。
同样地,圣经也教导我们,要尊重掌权者:
在上有权柄的,人人当顺服他;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,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(罗13:1)
但也别忘了,顺从神,不顺从人,是应当的(徒5:29)
所以,圣经所教导的忠,也是:在不违背神的前提下,对权柄尽忠,一旦两者冲突,忠于神为先。
其实,耶稣就是忠&孝的完美榜样。祂在十字架上,惦记着自己的母亲,把她托付给门徒约翰(约19:26-27),这是孝。祂又甘心顺服天父的旨意,为罪人舍命,成全救恩,这是忠。
#什么是忠孝?
忠于神 ≠ 不孝
孝 = 爱(忠于)神,爱人(父母)
人看「忠孝」为两难,但神却用耶稣画出「忠孝」的完美交叉点。
摄影:黄秀健
地点:孝思山庄
文章来源:取自黄秀健面子书,20250806
留下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