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仰小学堂 文之森

基督徒坚持使用“阿拉”一词称呼创造主之原因

马来西亚口操马来语的基督徒,坚持使用“阿拉” 一词称呼创造主,至少有三个原因:

一.历史传承的结果:

早在1514年出版的马来文基督教教义问答手册中,“阿拉”一词已用来翻译“上帝”(希伯来文是Elohim,希腊文为Theos,英文乃God,意思是有超然能力,充满神性威严的创造主)。

接下来,“阿拉”一名也出现在第一本被印刷的马太福音书之马来文译本中(1629年),第一本马来文圣经译本中(1733年由一位受过神学训练的荷兰医生Melchior Leijdecker译成),第二本马来文圣经译本中(1879年由H.C. Klinkert译成),以及在新加坡、汶莱、马来西亚圣经公会所出版的马来文圣经中(1987年,称为Berita Baik Untuk Manusia Moden),还有由马来西亚圣经公会所修订后出版的马来文圣经中(1996年)。

所以,“阿拉”一词早在500多年前已成为印尼和马来西亚区域中基督教信仰与实践的一部份。

二.字眼同源的根据:

基督教希伯来文圣经对上帝的称呼,即“伊罗兴”(Elohim,希腊文为Theos,英文是God),与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对真主的称呼,即“阿拉”(Allah),其实是同源词。这乃因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属闪族的分支,故此,希伯来文和阿拉伯文便同属闪族语系(Semitic languages)。

由于马来文采用许多外来语(loanwords),包括阿拉伯语,特别是在宗教术语上,因此,当圣经被译成马来文时,翻译者跟着阿拉伯基督徒使用“阿拉”一词并不出奇。

除了“阿拉”之外,马来文的“祷告”(doa)和“信心”(iman),以及其他广为人用的马来文字眼,如“原谅”(maaf)、“历史”(sejarah)等,也都源自阿拉伯语。

其实,阿拉伯的基督徒和基督教神学家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,就已在祈祷和书写中使用“阿拉”一词。时直今日,埃及丶黎巴嫩丶伊拉克丶印尼等地的基督徒都仍使用“阿拉”来称呼上帝。

所以,“阿拉”一词早在1600多年前已成为基督教信仰与实践的一部份。

三.神名丰富的表达:

有者认为,国内操马来语的基督徒岂不是用“耶和华”的马来文字眼“TUHAN”(英文是“LORD”)来称呼上帝就够了吗?

很可惜的是,持这意见的人不明白,“耶和华”/“TUHAN”/“LORD”与“伊罗兴”/“Allah”/“God”,两个名字都各有非凡的神学意义。前者重上帝与人的关系,后者强调上帝的大能。

在圣经里,这两个名字多次同时出现,强调以色列所敬拜的对象是信实深爱他们的全能者。

例如,以赛亚书四十一章13节记载:“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必搀扶你的右手,对你说,不要害怕!我必帮助你。”马来文圣经将此节译为:“Akulah TUHAN, Allah kamu; Aku menguatkan kamu dan berfirman, ‘Jangan takut, Aku akan menolong kamu.’”

现在,若基督徒们不用“阿拉”一词,只用“耶和华”/“TUHAN”,那这经文就变成“Akulah TUHAN, TUHAN kamu…。”结果,不但上帝的多面特质无法丰富地表达出来,重复的出现TUHAN TUHAN,更会导致懂马来文语法的人误会基督徒敬拜多神。因此,“阿拉”一词务必成为基督教信仰与实践的一部份。

愿马来西亚的众穆斯林朋友和邻舍们明白,基督徒们使用“阿拉”一词在敬拜中,是为所有国民祝福祷告,也为国家求恩代祷。我们爱马来西亚!

我祈祷:正如2022年马来西亚国庆主题所宣扬的,Keluarga Malaysia Teguh Bersama,各宗教信徒 Teguh Bersama 信奉上苍、忠于君国、维护宪法、尊崇法治、培养德行。诚心所愿,阿们。

文章来源:取自刘世尧面子书,20230517

留下回复